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 朱永利
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副院长 常继生
中国质量协会副秘书长兼品牌分会秘书长 王 琳
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 钱明辉
主持人
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
“中国品牌,世界共享;聚力双循环,引领新消费。”这是2021年中国品牌日活动的主题,也准确反映出品牌在引领消费增长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。近年来,我国品牌建设步入快车道,特别是自2017年设立“中国品牌日”以来,无论是品牌的数量、规模,还是品牌建设的质量、效率,均有了显著提高。当前,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在此背景下,如何增强品牌的创新驱动力、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,继而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,已成为中国品牌建设必须面对的新课题。本期智库圆桌特邀有关专家学者,就上述话题进行深入探讨。
更加注意系统性、专业性与时代性融合
主持人:今年5月10日是第5个“中国品牌日”。当前,我国品牌建设进展如何?有哪些新变化、新亮点?
钱明辉:近年来,我国品牌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,以下三方面值得关注:一是品牌建设环境得到持续改善。近5年来,我国发布的品牌建设相关法规政策已有130多件,涉及实施质量品牌创新专项行动、建立完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等方面,逐渐形成了促进中国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。二是中国自主品牌强调了时尚与传统的结合。近年来,一大批有特色、有内涵、有底蕴的“国潮”品牌,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。研究显示,2009年至2019年,国潮品牌的关注度从38%提升至70%。三是中国品牌消费迸发出极大的消费热情与潜力。以乳制品、数码产品等为例,2020年上述品类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在高端产品上会选择中国品牌。
朱永利:在当前国内市场中,无论是日常消费品还是高端装备,对产品功能特性、质量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需求都在不断提高,同时需求个性化、多元化、品牌化特征也日趋明显。
目前,全国已经有近万家企业开展品牌培育试点,企业主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,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消费新场景、新体验进一步拓展,企业经营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,中国企业积极行动,中国品牌广泛参与,呈现出强大的产业链韧性。
常继生:近5年来,中国品牌发展坚持从速度向质量转变,不仅改变了速度、规模的认识,而且在质量发展中更重视品质内涵的提升,质量概念更有文化、更有底蕴。坚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,在自主创新的引领下,我们不仅重视技术创新的硬实力,更强调文化创意的软实力同步提升,技术创新和价值转化同步提升。坚持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,在重视产品质量、功能设计、价格优势的同时,更重视品牌文化的形成和品牌精神的认同。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中国品牌面临新机遇、新压力和新挑战,质量的要求更突出安全、创新的要求更突出价值转化、品牌的要求更重视对市场增长的引领。我们要坚持系统和生态的理念,科学分析环境的变化、研究变量背后的运行逻辑,找到未来品牌发展的战略方向。
王琳:品牌建设是科学,也是实践。需要系统的科学方法进行指导,也需要市场的实践进行探索和检验。当前,我国品牌建设呈现三个变化、两个亮点。
变化之一是品牌意识显著提升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,人们既有的品牌认知发生了变化,特别是在消费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品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,推进品牌建设的主动性进一步提升。变化之二是品牌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。调研显示,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已由之前的自主探索、自我发展阶段逐步转变为系统推进阶段,企业品牌进程加快,品牌建设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,品牌管理专业能力显著提升。变化之三是品牌国际化取得积极进展。一方面我国品牌国际化的市场份额在不断增加,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,在一些领域出现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导品牌;另一方面我国品牌的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,品牌国际化运营方式日益成熟。
新亮点有两个,一是品牌建设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,二是品牌建设的系统性、专业性与时代性有机融合。对企业来说,品牌建设是一种主动选择,更加注重系统性、专业性以及与时代特征的紧密结合,更加注重品牌建设的长期效益与品牌资产的重要价值。
以畅通提高效率,以创新促进融合
主持人:品牌建设在“聚力双循环,引领新消费”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?
朱永利:在经济全球化时代,质量和品牌已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象征。在高质量发展中,品牌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。
文章标题:【引领新消费,品牌建设如何补短板?】 内容摘要:引领新消费,品牌建设如何补短板? ... 免责声明: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
本文网址:http://mt.ironge.com.cn/channel/275580.html